疫情当前,网上虚假销售口罩、推销假药等疫情类案件频发,不少不法分子借助疫情采取“旧瓶装新酒”开展非法集资、网络诈骗活动,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,谨防诈骗,切实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。
一、认清骗局
1.募集资金设立生产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企业。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群、qq群、朋友圈、微博等网络渠道散播信息,称募集资金设立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企业援弛疫情,并许以高额利息、按期分红或还本付息承诺的情况。
2.募集资金购买口罩等防控物资。不法分子通过微信朋友圈、微博等网络渠道发布信息称可以联系厂商购买口罩、额温枪、防控面罩等防疫物品,但是必须一次性大批购买,因此发布信息召集大家拼单购买,但是出现失联、收钱不发货、拉黑的情况。
3.利用群众爱心,骗取疫情捐款。不法分子冒用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在网上发布爱心捐赠倡议,利用群众同情心骗取“善款”,并未将爱心捐款用于疫情防控而自行转移。
4.借新冠肺炎疫情和“区块链”概念发行虚拟数字货币。不法分子趁公众居家防疫期间大肆宣传虚拟货币、虚拟资产等非法金融产品,声称“宅在家里也能理财”,设置高息诱惑骗局。有不法网站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进行融资,承诺高额融资回报,宣称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在中国境外建造口罩和防护服工厂,向全球提供口罩和防护服,并由新科学家资助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。
5.为感染亲属众筹“医药费”。不法分子冒充学校或某公司工作人员以孩子或某亲属突然高烧、已被隔离医治为由,向社会公众发起众筹“医药费”,要求亲属汇缴“住院费”等,骗取受害人钱财。
6.售卖强身健体“秘方”。不法分子谎称有提高免疫力的特效药,对预防新冠肺炎有非常好的功效,通过发布钓鱼链接、使用违规手机APP等方式,诱导用户购买,导致个人财产被骗。
7.以“销售返利”名义,售卖假药、假物资。不法分子散布虚假信息,利用公众对新冠肺炎的恐慌心理,谎称可以代购代销“特效药”“口罩”“消毒液”等物资,并向购买者承诺可以“积分返利”,甚至“加盟获利”,骗取受害人钱财。
8.线上教育投资诈骗。不法分子假冒学校教师或班主任身份,以延期开学和组织开展线上教学为由发布诈骗信息,要求学生家长通过微信、支付宝等网上支付方式缴纳各项费用。
二、防骗小贴士
1.网上购买口罩等防疫用品时,要在正规网购平台进行,不要盲目相信代销代购信息,收到提及汇款、转账等信息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不可轻信!认真核实对方身份,可以联系电商平台客服或网店客服,确认是否有退货退款情况存在。不要点击对方发来的退款链接,对于各种转账或借贷需求,统统不要理会。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,不买特效神药,不信非专业机构信息。
2.在捐款捐物献爱心时,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,认准正规捐赠渠道,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,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的名称是否一致,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,避免上当受骗。
3.在网上浏览时,不要随意点击弹窗信息及来历不明的链接。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,并定期更新杀毒软件,防范电脑受到恶意攻击或病毒侵害。下载并安装由银行提供的安全控件,保护账号密码不被窃取。
4.接到陌生人来电称亲友感染、需治疗等消息时,先保持冷静,一定要与亲友本人进行多渠道确认,切莫心急汇款、上当受骗。
疫情防控,牵动亿万人心。越是特殊时期,广大人民群众就越要提高警惕,擦亮双眼,分辨真伪,认清骗局。
请牢记以下“四必问”“四必做”!
转账前四必问
1. 我为什么要转账?
2. 我认识对方吗,是否需要核实确认?
3. 我是否会落入诈骗的陷阱?
4. 我是否应该向警方咨询?
被骗后四必做
1. 联系银行客服寻求补救,了解资金去向。
2. 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到公安机关报案!
3. 注意保存转账汇款凭证。
4. 冷静对待,保持身心健康,家庭和睦。
转自河北防范处置非法集资